西安思源学院“青芒照野·乡振可期”实践团赴富平县开启202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西安思源学院精心组织本校大学生,并委派经验丰富的带队老师,一同前往富平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篇章一 柿染:邂逅古法染艺
实践团的第一站是体验柿染技艺。富平,作为著名的柿子之乡,不仅有香甜可口的柿子,还孕育出了独特的柿染技艺。实践团走进柿染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柿子清香。非遗传承人杨老师热情地迎接实践团队成员,为成员们讲述柿染的历史渊源。柿染,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染色技艺,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它以当地盛产的柿子为原料,经过采摘、榨汁、晾晒、浸染等一系列复杂工序,赋予织物独特的色彩和质感。一幅幅用柿染工艺创作的织物作品陈列眼前,深浅交织的暖橙色调,像被日光亲吻过的柿子林,在布料上晕染出独特的肌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洁白的布料逐渐被染上了深浅不一的橙色,仿佛是岁月在布上留下的美丽痕迹。如今,柿染技艺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也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衍生出了各种精美的文创产品,从围巾、手帕到背包,柿染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图 1-2 柿染基地负责人为师生讲解技艺知识
篇章二 大众村:探村韵乡风
离开柿染工坊,成员们一头扎进大众村的烟火里。这里不只有柿染的诗意,更有产业振兴的实干图景。在柿子醋酿造基地,发酵罐整齐排列,浓郁醋香扑面而来。负责人热情的为成员们介绍柿子醋酿造的过程,不远处的山羊养殖基地,小羊羔“咩咩”声此起彼伏。驻村技术员展示智慧养殖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羊舍温湿度、羊只健康数据。曾经靠天养羊的传统模式,正借科技东风升级,羊奶粉、羊肉制品等产业链不断延伸。从柿子醋到生态养殖,大众村用“土资源 + 新思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让成员们看到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在乡土共振的可能。
图 3 柿子醋产业基地
篇章三 麦秆画:赏秸秆生花
接着成员们前往探寻麦秆画的奥秘。在富平的巧娘工坊,一幅幅精美的麦秆画让成员们眼前一亮。工坊里,工作人员介绍,麦秆画起源于隋唐时期,是一种将普通麦秆经过精心处理后,巧妙拼贴成画的艺术形式。它以麦秆为原材料,通过选料、浸泡、蒸煮、晾晒、剪切、熨烫、粘贴等十几道工序,将麦秆变成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为了让成员们更好地体验这门技艺,工作人员分发了麦秆、剪刀、胶水等工具,指导他们制作简单的麦秆画。成员们挑选了几根颜色均匀的麦秆,尝试着剪出柿子的形状。然而,看似简单的裁剪,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麦秆质地脆嫩,稍不注意就会剪坏。在老师和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技巧,将剪好的麦秆小心翼翼地粘贴在画板上。经过一番努力,一朵用麦秆拼成的柿子在画板上绽放,虽然略显粗糙,但却凝聚着我的心血。看着工坊里那些精美的麦秆画作品,每一幅都让人惊叹不已。麦秆画不仅展现了富平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更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是富平非遗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图 4-5 师生与指导人员一齐探索麦秆画
篇章四 皮影戏:观灯影传奇
团队成员们接着来到了观看皮影戏的场地。伴随着悠扬的二胡声和清脆的锣鼓声,皮影艺人熟练地操纵着手中的皮影,人物在幕布上活灵活现地舞动起来。这次表演的剧目是经典的《三打白骨精》,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猪八戒的憨态可掬、白骨精的狡猾多变,在皮影艺人的演绎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被这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眼睛紧紧盯着幕布,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在表演间隙,实践团向皮影艺人请教皮影的制作工艺。原来,皮影制作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雕刻、上色、熨平、装订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精湛的技艺。一张小小的皮影,往往要花费艺人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才能完成。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富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更是传承历史文化、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通过这次观看和学习,让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了皮影戏的独特魅力,也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担忧,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喜爱皮影戏,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以长久流传。
图 6 皮影传承人教授操纵皮影技巧
篇章五 中华郡:访人文胜境
在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里,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旅游元素完美融合。踏入中华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群,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仿佛将成员们带回了古代的繁华盛世。在黄帝祠,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黄帝的塑像,了解黄帝的生平事迹和华夏文明的起源。通过一幅幅壁画、一件件文物展品,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景区内还有各种民俗文化展示和体验活动,从传统的剪纸、刺绣到手工陶艺制作,成员们尽情地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在这里,他们不仅领略到了富平当地的民俗风情,还看到了非遗文化在现代旅游中的创新发展模式。中华郡通过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富平的非遗文化,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 7 师生与中华郡工作人员交流合影
篇章六 革命纪念馆:忆红色峥嵘
最后一站,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习仲勋陵园和关中革命纪念馆。在习仲勋陵园,苍松翠柏环绕,习仲勋同志的雕像庄严肃穆。实践团成员们整齐列队,向习仲勋同志鞠躬致敬,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之情。随后,实践团成员们绕陵一周,瞻仰习仲勋同志的生平事迹介绍,了解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习仲勋同志“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
图 8-9 师生在关中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走进关中革命纪念馆,珍贵的历史文物、详实的文字资料、生动的图片影像,全方位地展现了关中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关中儿女的英勇抗争,每一段历史都让成员们心潮澎湃。他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精神。
这次参观学习,让他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并且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 10 追溯红色记忆,师生于馆前铭记历史
富平“三下乡”之旅,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实践团成员们的青春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他们探寻非遗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他们追寻红色记忆,汲取革命精神的力量。这段旅程,不仅拓宽了各位成员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阅历,更让成员们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未来,他们将带着在富平的所学所感,继续前行,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创新,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西安思源学院 “ 青芒照野 · 乡振可期 ” 实践团赴富平县开启 2025 年暑期 “ 三下乡 ” 实践活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践悟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7月20日,陕西科技大学“志在‘边’方,向‘疆’拾光”实践团队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六连十六号执勤点,开展戍边生活体验活动,
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切实加强对乡村儿童的成长关怀以及对乡村老人的关爱服务,西安思源学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组织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全面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切实加强对乡村儿童的成长关怀以及对乡村老人的关爱服务,西安思源学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组织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全面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西安思源学院“希望树”爱心支教团深入基层启智润心,多元教学铸就美好未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助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西安思源学院“希望树”爱心支教团积极响应“教育振兴”号召,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鲍旗寨村开展支教活动。通过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