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践悟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7月20日,陕西科技大学“志在‘边’方,向‘疆’拾光”实践团队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六连十六号执勤点,开展戍边生活体验活动,并与护边员张花进行深入交流,深刻感悟戍边人扎根边疆、忠诚奉献的崇高精神。
以哨为家,用脚步丈量国土
实践团队抵达执勤点后,跟随张花踏上了巡逻之路,亲身体验戍边的辛苦。185团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达数十公里。这里自然环境极为艰苦: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寒风刺骨,房门常被冰雪封冻,巡逻归来时睫毛上都会结满冰霜;夏季戈壁滩地表温度超过60摄氏度,烈日炙烤下,巡逻队员的作训服总是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盐渍。然而,在这片土地上,张花与丈夫以哨为家,将个人生活与戍边职责紧密相连,数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国土,用忠诚守护边疆。
图1:实践团与张花一起巡边
坚守二十载,把青春献给边疆
21年前,张花从甘肃来到新疆,原本只是想来陪伴在兵团的姐姐,却被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精神所感动,毅然留下来成为一名护边员。"刚来时特别不习惯。"张花回忆道,"后来习惯了,就慢慢放不下这里了。"常年的风吹日晒让她的皮肤黝黑粗糙,双手布满老茧,却也成为"兵团人"最鲜明的印记。
图2:张花向实践团讲述六年戍边经历
家国情怀,舍小家为大家
谈及家庭,这位坚强的女护边员不禁红了眼眶。由于执勤点需要24小时值守,她与丈夫常年坚守岗位,无暇照顾家庭,孩子从小便托付给邻居代为照料。孩子年幼时曾委屈地说:"别人的妈妈真好,每天都给他做饭"这句童言像刀子一样扎在她的心上。如今孩子已然长大,那句"妈,我错怪你了"的理解之语,既让她感到无比欣慰,却也让她对孩子的亏欠之情愈发深重。
图3:张花与实践团交流时谈及家人眼含热泪
薪火相传,寄语青年一代
“苦是苦,累是累,但是我感到非常自豪。”这是张花对戍边生活的深情告白。当被问及若重新选择是否会继续这份事业时,她目光坚毅:“我仍然会选择这项工作,为祖国站好岗,祖国领土一寸都不能丢,国家领土安全大于我们的生命。”面对实践团的青年学子,张花殷切寄语:“希望你们能为国家多做贡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生只干一件事,为祖国当卫士。
图4:张花向青年学子寄语传递戍边信念
精神洗礼,践行使命担当
通过实地体验和深入交流,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张花“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有了更加生动的理解。张花用数十年的坚守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为青年一代树立了扎根边疆、报效祖国的榜样,激励更多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彩。
图5:实践团与张花合影
西安思源学院 “ 青芒照野 · 乡振可期 ” 实践团赴富平县开启 2025 年暑期 “ 三下乡 ” 实践活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践悟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7月20日,陕西科技大学“志在‘边’方,向‘疆’拾光”实践团队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六连十六号执勤点,开展戍边生活体验活动,
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切实加强对乡村儿童的成长关怀以及对乡村老人的关爱服务,西安思源学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组织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全面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切实加强对乡村儿童的成长关怀以及对乡村老人的关爱服务,西安思源学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组织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全面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西安思源学院“希望树”爱心支教团深入基层启智润心,多元教学铸就美好未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助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西安思源学院“希望树”爱心支教团积极响应“教育振兴”号召,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鲍旗寨村开展支教活动。通过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