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学院“希望树”爱心支教团深入基层启智润心,多元教学铸就美好未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助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西安思源学院“希望树”爱心支教团积极响应“教育振兴”号召,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鲍旗寨村开展支教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三堂特色课程,为当地孩童搭建起知识与梦想的桥梁。这些课程既贴合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又深度融入素质培养理念,成为青年学子以实践践行育人使命的生动写照。
言语间绽放奇彩:一堂会“说话”的口才课
“奇妙王国说话历险记”为孩子们的语言发展注入活力。课堂上,趣味互动与精彩活动交替开展,全方位激发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孩子们在游戏中勇敢开口,从最初的羞涩拘谨到后来的踊跃发言,逐步建立自信,语言表达愈发流畅。课程着重于倾听与表达的平衡训练,让孩子们懂得在交流中专注倾听他人观点,清晰表达自身想法。他们学会用恰当的语速、语调组织语言,描述所见所闻、表达喜怒哀乐,不仅提升了语言组织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沟通礼仪。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尽情享受语言表达的乐趣,为未来的人际交往和学习成长筑牢根基。
指尖上流转巧思:一堂会“旋转”的手工课
“趣味风车”是一堂充满创意与乐趣的手工课,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创作的魅力。课堂上,五彩的卡纸、灵动的画笔、精巧的剪刀等工具一应俱全。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依次完成剪裁、折叠、组装等步骤,每一步都倾注着专注与热情。他们绘制风车叶片,搭建风车结构,当风车在指尖转动起来,脸上绽放出自豪的笑容。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在风车上画满星星,有的把叶片剪成波浪形,还兴奋地互相展示:“你看我的风车会‘跳舞’!”杨老师表示:“手工课不仅是动手实践,更是让孩子们发现‘自身创造力’的过程,每一只风车都是独一无二的创意结晶。”
笔墨间传承文脉:一堂会“飘香”的书法课
“横平竖直,就像做人要端正。”韩梦伟老师在“书法入门”课上,引导孩子们握着毛笔在田字格纸上认真练习。从握笔姿势到基本笔画,韩老师耐心示范,还特意准备了简化的书法故事:“王羲之练字把池塘水都染黑了,我们虽然不用染黑池塘,但也要用心写好每一笔。” 书法课不仅培养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还使他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他们养成专注、耐心的良好习惯。在翰墨飘香的氛围中,孩子们书写出一个个稚嫩却充满生气的汉字,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为弘扬传统文化播下希望的种子。
课中有巧思,心中有方向,青春的足迹,印刻在鲍旗寨村的黑板、在孩子们的作业本、在转动的风车旁。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梦想的点燃,只有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每一堂课的细节里,才能真正让乡村课堂焕发蓬勃生机。“希望树”爱心支教团将怀揣这份初心,持续丰富课程内涵、创新教学方式,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增添更多光彩与力量。
西安思源学院 “ 青芒照野 · 乡振可期 ” 实践团赴富平县开启 2025 年暑期 “ 三下乡 ” 实践活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践悟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7月20日,陕西科技大学“志在‘边’方,向‘疆’拾光”实践团队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六连十六号执勤点,开展戍边生活体验活动,
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切实加强对乡村儿童的成长关怀以及对乡村老人的关爱服务,西安思源学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组织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全面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切实加强对乡村儿童的成长关怀以及对乡村老人的关爱服务,西安思源学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组织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全面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西安思源学院“希望树”爱心支教团深入基层启智润心,多元教学铸就美好未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助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西安思源学院“希望树”爱心支教团积极响应“教育振兴”号召,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鲍旗寨村开展支教活动。通过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