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马家窑文化的深厚底蕴,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路径,西安交通大学“陶纹华彩”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23日赴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彩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01对话博物馆专家,解码文化基因
实践团第一站走进甘肃省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与王勇主任深入交流。王主任指出,马家窑文化的纹饰如水波纹、蛙纹等,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其考古发现更是实证了中华文明的本土起源。他强调:“马家窑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王勇主任为实践团讲解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中华文明创建工程的重要一环。从201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考古科学院和甘肃省文化博物馆、甘肃省文物研究所已经联合起来对马家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考古队挖掘出一个三重直角拐弯围壕,专家认为这有可能与马家窑聚落后期城墙的出现有关,这一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提供了关键证据。在挖掘遗址的过程中,还出土了其他众多珍贵材料。所以马家窑聚落(寺洼遗址)在网络上被评选为“2024年全国十大遗址新发现之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就文化长远发展而言,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可以使文化历久弥新。谈及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王主任鼓励大学生利用现代技术助力文化传承。AR、VR技术可以复原先民生活场景,而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小红书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马家窑文化。
(图:实践团成员聆听王勇主任讲解)
(图:实践团就马家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访谈王勇主任)
02探访非遗传承人,聆听匠心坚守
实践团第二站来到河口村,拜访了马家窑彩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闫师傅。闫师傅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彩陶制作的原材料——当地红土和矿物颜料,并展示了繁复的制作工序。谈及技艺传承,闫师傅坦言,由于学习过程艰苦且社会认知有限,愿意投身彩陶制作的年轻人寥寥无几,目前技艺主要依靠家族维系。
(图:闫师傅制作的部分彩陶)
对于实践团提出的通过电商和文创产品推广彩陶文化的建议,闫师傅表示认同但有所顾虑:“网店竞争激烈,我们缺乏精力和经验。”但他对团队提出的建模技术辅助制作素陶、降低成本的方案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支持开设文创体验店,让年轻人亲身参与彩陶制作。“如果能开发冰箱贴、手串等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我非常支持。”闫师傅的开放态度为团队后续工作注入了信心。
(图:实践团成员采访闫师傅)
03走进甘肃临洮,共谋文旅融合
尽管马家窑文化已有一定名气,但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马家窑彩陶的品牌知名度仍有待提升。实践团成员期待通过调研活动,结合实际状况,推广特色发展模式,让更多人了解马家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马家窑文化代表了远古时期人类艺术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此次临洮之行,“陶纹华彩”实践团成员不仅领悟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深刻感受到传统技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队长总结道:“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赋能与创意设计,为马家窑文化注入新活力,让千年彩陶走进现代生活。”
未来,团队将联合高校资源,协助闫师傅搭建电商平台,设计文创产品,并推动研学基地建设,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正如闫师傅所言:“文化需要时间打磨,但有了年轻人的参与,彩陶技艺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2025年8月9号至8月16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调研团的7名同学前往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了暑假 “三下乡” 实践活动。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来了解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位
6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实践团队走进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烟台市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村),以“胶东地区的革命历史与精神传承”为主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红色印记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本次实践团队由学子王子豪担任领
塞上兴农 调研队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号召,于2025年8月深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展“ 水润塞上江南 智启农兴之路 ”主题社会实践。团队以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为初心,运用专业视角系统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智慧化管理实践,为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盛夏七月的关中平原绿意盎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实践团七十名师生,带着环境学科专业硬实力与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担当,于 7 月 15 日至 30 日深入西安、咸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精诚合作,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完成调研工作。我们深知,精准认知土地国情是科学决策的基石。在起初确定选题时,可谓是千头万绪,又临近考试。一遍团队内部激烈讨论,一边与指导老师深入探讨,选题迟迟定不下来。经过半个月的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