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西安外国语大学枫火志愿者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学生,走进陕西省神木市张王庄村,开展为期半天的乡村振兴专题调研。为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政策号召,实践团聚焦当地特色采摘园,通过实地走访、专题访谈、农事体验等方式,深入探寻农旅融合助力乡村发展的实践路径。
骄阳炙烤着田间地头,地面被晒得发烫,却丝毫未减实践团成员的调研热情。上午10时许,实践团成员在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平与采摘园负责人的带领下,走进了占地约300亩的集体采摘园。刚进入园区,一排排整齐的西红柿种植大棚便映入眼帘,棚内植株上挂满了红彤彤、沉甸甸的果实,有的还泛着青涩,在阳光下透着新鲜的光泽。
图为张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在大棚中采摘 陈静涵 供图
走出种植大棚,实践团一行人来到桃树种植区。这里种植着毛桃、蟠桃、油桃等多个品种,沉甸甸的果实将枝条压成优美的弧线。负责人现场示范如何辨别桃子成熟度,实践团成员们纷纷效仿,小心翼翼地体验采摘。
为了打破季节限制、抢占市场先机,园区搭建了多座标准化大棚,集中种植西红柿等对温度敏感的果蔬。通过调控棚内温湿度、光照等条件,这些作物能提前或延后上市,与露天种植的同类产品形成时间差,既满足了消费者在非时令季节的需求,也凭借“错峰”优势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卖出了更好的价钱。与此同时,园区并未放弃露天种植区域,在开阔的田地里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种植了桃树果蔬,以及南瓜、西葫芦等适应性强的蔬菜。
这些作物不单独对外销售,主要供游客采摘体验,能让大家感受到“一站式采摘”的乐趣。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园区深处特意打造的红枫景观区,游客采摘结束后可以进行赏景拍照。在与负责人的座谈中,实践团了解到,采摘园积极响应国家“大众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采用个体承包的运营模式。个体承包能让经营者更灵活地调整种植和销售策略,加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能够打造高水准的运输体系。早晨采摘的新鲜果蔬,当天下午就能出现在居民餐桌上。
图为采摘园负责人与实践团成员合照 陈静涵 供图
相较于其他采摘园,张王庄村大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大棚实行精细化管理,每位工作人员都深入田间地头,分析不同品种的适宜生长环境。为提高种植水平,园区特邀山东技术员提供全方位支持。技术员不仅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还传授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降低了农作物损失。更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引入的"太空种子"经过太空特殊环境诱变,具有更高产量和更优品质。以南瓜为例,最大的可达数百斤,成为园区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最吸引游客们的热门拍照打卡点。
谈及未来规划,负责人条理清晰地阐述:“目前采摘园是以水果、蔬菜采摘为主,一方面是销售产品,蔬果稳定供应至附近的县城与城市,满足其有机高品质的蔬果需求;另一方面是打造乡村田园式采摘体验,让城市居民感受亲自采摘蔬果的乐趣。未来计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搭建露营空间,丰富采摘园体验项目,增强游客互动感与体验感,实现采摘园多元发展。”
临近中午,调研接近尾声,实践团成员们望着眼前满是生机的果蔬、错落有致的种植大棚景观,乡村振兴政策赋能下发生巨大变化的村庄。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是抽象的概念,今天在张王庄村,看到政策落地后实实在在的产业、村民脸上的笑容,实践团成员对乡村振兴有了从理论认知到现实体悟的深刻转变。
图为张王庄村党支部书记、采摘园负责人与实践团成员合照 邵珥晴 供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牛顿的知识杂货铺实践团于2025年7月10日至18日深入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藏龙寨村,开展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以习近平新
西外学子三下乡:鼓动人心,声声不息,奏响非遗时代最强音 中国青年网榆林7.1 5 电(通讯员:张效宁)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
长安大学学子前往河南开封开展实践活动 为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传承脉络与创新路径,了解开封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现状,引导青年弘扬非遗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提升青年文化认同感与责任使命感,7月12日至16日,在指导老师张馨月的带领下,长安大
【陕西大学生在线讯(通讯员 汤夏钰)】 秦巴腹地,汉水之滨。七月的安康,山峦叠翠,生机勃发。“链动安康·商贸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从香山村的田间地头到电商服务中心的数字平台,从贝尔渔场的直播带
【陕西大学生通讯网(通讯员 汤夏钰)】 在秦巴山脉的腹地,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香山村的黄牛养殖产业,正悄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今年暑期,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学院“链动安康·商贸筑梦”社会实践团走进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